本期内容主要为各人介绍端午节的种种节日习俗。同时,为各人介绍大大都非洲国家的重大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另有科特迪瓦阿比迪民族奇特的“迪裴节”。带各人感受差别的节日气氛,领略纷歧样的文化色彩。
端午节

端午节(La Fête des Bateaux-Dragon),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纪录,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晴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别的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古板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敬重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年龄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古板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运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历史起源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凭据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酿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纪录“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个说法:源于浴兰节说昔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青春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恶日”说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可抚育成人。一旦抚育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泛起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民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纪录。民间运动端午节的民间运动有:龙舟竞渡;凤舟;折叠悬艾叶、菖蒲、蒜头;写符念咒;射柳;打马球;采药;沐兰汤;采茶、制凉茶;“驱除”五毒;“倒灾葫芦”;斗草之戏;躲端午;端午雨;跳钟馗;端午佩饰等。
古板食俗最早泛起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约莫因为枭不易捕获,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连续下来。但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泛起。一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除去粽子外,端午的古板食俗另有:饮雄黄酒;吃五黄;吃十二红;吃茶蛋;吃大蒜蛋;吃打糕;吃煎堆等。文化影响中国大陆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生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种种规模的赛龙舟运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纷歧定代表端午节自己的纪念屈原的意义,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寄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存着。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按划定放假一天。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湖北秭归“屈原家乡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赛龙舟,湖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祭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就是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三个省份外地人民庆祝端午节时的习俗。
https://baike.so.com/doc/5333014-5568382.html
开斋节

非洲占世界16亿穆斯林的四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北非和西非。所以开斋节是非洲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开斋节(L'A?d al-Fitr),阿拉伯文L'A?d al-Fitr的意译,音译"尔德·费图尔"。亦称"肉孜节"或"小节"。与"宰牲节"同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越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凌驾3天。今世,此节在历书上有标记。这天穆斯林们穿上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加入"会礼"和庆�T硕�,恭贺"斋功"胜利完成,互道节日快乐,并馈赠礼品。礼拜仪式规模和气氛均盛于"聚礼",阿訇应讲经布道。"会礼"后,分头游祖坟,念经文,追悼亡灵。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散子、油香之类食品,赠送他人。每个家庭应在节日开始前向穷人发摊开斋救济。
历史起源伊斯兰教经典纪录,先知穆罕默德在布道前,每逢莱麦丹月都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深思默祷。公元610年莱麦丹月,先知在深思默祷时突然接到安拉的启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通报真主的教诲。厥后,先知穆罕默德将这个月定为斋戒月,以示纪念。与此同时,教法学家解释,“斋戒是为了让有钱人品尝饥渴滋味,以使他们不要穷奢极欲、浪费无度;要节衣缩食,省出钱来救济穷人”。
历经1400余年演变,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古板文化节日。这一天,穆斯林除沐浴净身,到清真寺加入节日宗教聚礼运动外,还要穿上节日盛装,走亲探友,互道“塞俩目”(祝你平安之意),祈求来年幸福。节日习俗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从破晓开始,家家户户都早早起来,扫除室内室外、院内院外、巷道茅厕,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受。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孩子也都把脸洗得干洁净净,头发梳得光灼烁亮的。穆斯林群众聚会的场合清真寺,节日前也要修葺一新,扫除得干洁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悬挂“庆�?凇钡木薹岜旰筒实�,约莫到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穆斯林群众携带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搜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加入会礼的穆斯林过多(有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择一处阵势平坦、宽敞洁净的园地作为会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天房偏向叩拜,完整天命拜功。
https://baike.so.com/doc/3988657-4184916.html
宰牲节

宰牲节(L'A?d al-Adha),又称古尔邦节(Fête d'al-qurban),阿拉伯语“尔德·乌祖哈耶”的意译,与开斋节、圣纪节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时间是伊斯兰教历十仲春十日,即朝觐的最后一天。节日民俗宰牲节当天,各族穆斯林着盛装赴清真寺加入会礼。礼毕有条件者宰牲,其中一份牲肉施散穷人,一份馈赠亲友,一份留为自用,并游坟诵经,宴请亲友。有的地区穆斯林在节日前斋戒10日,与“莱麦丹月”30天斋相比,少其三分之二,故有“小尔德”之称。穆斯林特别重视此节日,是日除盛装加入会礼、宰牲宴请来宾外,还举行富厚多彩的文艺联欢和民族体育运动,欢庆歌舞延续数日,故称为“大尔德”(即大节日)。
历史起源宰牲节起源于《古兰经》启示中纪录的一个故事:伊斯兰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很是尖锐。当伊斯玛仪侧卧,父亲把刀架在儿子喉头时。易卜拉欣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然而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脖子上留下了一道白印,第二刀下去仅刮破一层皮。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能下决心顺从真主的命令了。”易卜拉欣听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再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依勒送来一只羝羊作为祭献,取代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下了。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历十仲春十日划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宰牲的来历。于是厥后过古尔邦节时,穆斯林都要宰杀一只羊以示纪念。古尔邦为阿拉伯语词汇,意为“牺牲”、“献牲”,为朝觐作业的主要仪式之一。通过宰牲可以进一步地坚定穆斯林们的信仰,谢谢真主凭借大地养育生灵,纪念伊斯兰的先驱易卜拉欣圣人。并增强亲朋之间的来往,增进穆斯林之间的团结,使人们养成济贫扶危,乐善好施的美德。https://wenda.so.com/q/1382321692121337
迪裴节

迪裴节(Fête du Dipri),是西非科特迪瓦-阿比迪民族的古板节日�?铺氐贤呤且桓龆嗖孔宓墓�,全国有巨细部族共计69个,这些部族坚持各自地区特色,传承着奇特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同时也有着独具风情的民族古板节日。
在每年4月前后的月圆之日,阿比迪(Abidji)民族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欢度古板迪裴节的运动。在外地的语言中,“迪裴”的意思是“灼烁战胜黑暗,新生取代腐败”,这个流传已久的古板节日,充满了奇特的神秘色彩。
节日前一天的黄昏,人们就用树干把村子的四周拦档起来,使整个乡村酿成一座壁垒森严的古老城堡。节日的早晨,乡邻们格外和气,村中的尊长们聚集河滨举行祭献仪式。他们把一头宰杀洗净的整羊端出来,虔诚地献给为使本族人免受饥饿而勇于自我牺牲、献身于神的青年比迪奥。
祭献仪式结束以后,村子里响起象牙军号声和“多口”鼓声,向人们宣告节日的来临。妇女们陪同鼓声唱起了风姿浓郁的欢快的抒情民歌,男人们则躲在家中抓紧一切时间做一根精雕细刻的小木棒,准备第二天运动时使用。到了子夜时分,长老们要向祖先献上棕榈,以寄托对死者的悲哀。
第二天破晓,酋长来到乡村的最东边,高声命令道:“喊起来吧!喊起来吧!”马上,全村的人都群起呼应,呐喊声震人心弦。家家户户都在这时用力地拍打房门,轰赶“死神”。不久,鼓声又“咚咚咚咚”地响起来,男人们不分老幼,都急遽地跑落发门,争着跳进村上的小河里,相互泼水,有的人还从山岭上挖来泥土,相互往身上涂抹,以示祝福。
沐浴完毕,全村人便齐聚到村中的广场上,村民们选出最强壮的男子作为本民族的代表。这些代表勇敢无畏,他们纷纷把石块在胸脯上砸碎,甚至用匕首将肚子划开一道口子。然后,又用一些特殊的药草涂抹伤口,使之很快痊愈。
下午,人们喜欢搞一些模拟的“战斗”。他们垒起一堆堆石头作为“城墙”,然后在“城墙”的前后洒些水象征“江河”,把倒放在地的石臼看成“魔鬼”,接着就手拿早就准备好的小棒与“魔鬼”开始“战斗”,直到最后把“战败”的“魔鬼”擒入“猎网”,才结束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待到黄昏时分,鼓声再度响起,盛大的游行运动开始了。酋长高举着战刀在前领队,后面的群众头上、身上披满了棕榈树叶,脸上用木炭涂黑,在村子里行进。游行结束以后,人们又跳起了狂热的民族舞蹈。同时将一根根小棒抛向空中。马上,整个村子又是一片欢悦。男女老少踩着鼓点,通宵达旦地跳着洋溢着强烈民族气氛的胜利舞蹈。
迪裴节中的种种奇特运动,充分地显示了阿比迪人民英勇果敢和顽强斗争的民族性格和精神。
https://www.d1xz.net/rili/jieri/art180135.aspx